运河煤矿综采二区职工王超在2019年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,夺取了采掘电钳工工种比赛的第一名,实现了他从普通工人到“技能状元”的精彩跨越,成功的背后,离不开他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。
乐学善思兴其技艺
王超今年34岁,2003年于泰安煤校毕业后进入运河煤矿,当时被分到生产任务最为繁重的采煤工区,从事机电设备维修工作。
“出碳不出碳,关键看机电。”上班第一天起,师傅就这样告诉王超。勤奋肯学的王超和同龄人不同,他不流连于各种应酬,不喜欢打游戏,而是经常自费购买各类煤矿电钳工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,缠着有经验的老职工刨根问底,在工作中更爱琢磨些难活、巧活。正是这种追求上进的精神,让王超迅速成长起来,成为采掘电钳工技术的佼佼者。
区长鲍庆宝说,王超是一个“不安分”的人,是一个喜欢“较劲”的人。一次,生产现场的煤机出现问题,王超一班人根据以往经验,对设备进行了数天故障排查,也未找到原因。厂家技术人员到场后,仅仅用了一上午的时间,就排查出是传感器的故障,更换后煤机便恢复了正常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超,他说,“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,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钳工,必须俯下身子,只有这样,将来才不会被淘汰。”于是,他主动报考了山东科技大学机电专业,系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,并于2015年取得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的资格。
靠着对电钳工技术的钻研,王超很快成为了区队的技术“大拿”,攻克了“双速开关不停机一键切换高低速、水仓无人值守、开停机自动启停喷雾”等技术难关,改造了QJZ-120/30绞车开关,由原来需要两个三联按钮控制闸电机和主电机升级为一键同时启动,简化了操作流程,提高了安全性,赢得了同事的赞誉。
精雕细琢勇于创新
王超常说,“技术工人绝不能纸上谈兵,更重要的是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,创造更多的效益。”
KTC101控制系统的七芯通讯电缆,由于敷设在工作面液压支架上,会随着支架的拉移而摆动,久而久之造成芯线疲劳断路,更换后电缆就会报废处理。王超接手这个设备后,总觉得一个断点就让整根电缆报废很浪费,于是他通过万用表细致排查,找寻断点位置,然后截掉,进行冷补修复,这样一根报废的电缆焕然一新,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材料费10万余元。
扩音电话中的操作按钮,原来损坏后直接更换新的,他对换下来的按钮研究后发现,造成按键不灵敏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机械磨损导致的接触不良,垫上一片合适的塑料片就能解决。同时,他还发现扩音电话中的发话器也是易损件,通过对比,他找到语音电铃的发话器经过焊接改造,能够与之完美的进行替换,于是报废电铃中的发话器改造后留作备用,两项小小的改革,大大延长了扩音电话的使用寿命。
辛勤付出换来硕果
过硬的技术、精益求精的态度、任劳任怨的品格让王超脱颖而出,被班组成员全票选举为采掘电钳工班的班长。
下班他总是最晚的一个,不仅从无怨言,还主动帮助班组其他成员提高技能水平,经常性地开展“实景教学”培训班、“1+1”师带徒小课堂,热心讲授常用电气设备的原理、结构、用途和经常发生的机电故障等。并把自己购买的专业书籍、资料以及井下电气设备线路图等,借给大家参考学习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他创新的“日历化检修工作法”缩短了机电设备的维修时间,拉大了设备的维修周期,提高了运行质量,确保了工区每年生产任务的完成。
凭借多年刻苦所学,自2010年以来,他先后多次荣获运河煤矿职工技术比武采掘电钳工一、二、三等奖,集团公司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掘电钳工一、二等奖,特别是在2019年济宁市煤矿职工岗位技能大赛电工工种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此次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2019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”的“状元”,距离他从懵懂无知的学徒成长为技术“顶层”已整整十五年,其中的艰辛和汗水,都被那些荣誉记录了下来。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技术人员,这些荣誉对于他来说,是能力的认可,更是这么多年辛勤付出的认同。
▇运河煤矿单贝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