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压力,顺达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,以创新管理为抓手,全面打响治亏减亏攻坚战。今年以来,企业通过“减员增效、机构精简、效能提升、生产创效”四大核心举措,走出了一条“刀刃向内挖潜力,精准施策增效益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减员增效:内部分流激发组织活力
在人员优化方面,顺达港摒弃“一刀切”模式,创新实施“集团内部调剂+企业内部调整”双轨机制。通过全面摸排员工技能特长,建立跨部门、跨岗位人才流动平台,先后将生产辅助岗、后勤服务岗等冗余岗位的15%以上人员,分流至集团公司兄弟单位。针对部分年龄偏大但经验丰富的员工,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开展“再技能培训”,帮助其转型为设备维保等关键岗位技术骨干。
“过去我们车间有3名监控员、3名司磅员,现在通过技术升级、岗位合并等措施,目前只保留2人,其余人员经过培训后转为吊机工等技术工种,既解决了结构性冗员问题,又充实了技术力量。”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介绍。这种“转岗不下岗”的柔性调整策略,使企业在压降15%人员编制的同时,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,真正实现了“瘦身健体”的目标。
精简机构:联合办公释放管理效能
聚焦“去机关化”改革,顺达港打出组织机构整合“组合拳”。一是通过“物理整合”,将分散在3个楼层的安全环保部、财务部等7个职能部门集中整合为联合办公区,实现“一站式”服务,改革后,跨部门文件流转时间显著,协作响应速度提升明显。二是通过“优化整合”对会议室、领导班子办公区进行重组,实行对中央空调、照明设备实施分时分区控制,年节约电费6万元,降幅达30%。
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表示,改革不仅带来真金白银的效益,更重塑了组织文化。下一步将深化“大部门制”改革,探索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敏捷型组织架构,为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一岗多责:复合型人才锻造核心竞争力
企业着力构建“大生产、大协同”工作格局,在全系统推行“AB角工作制”和“岗位说明书2.0版”。每个岗位除明确主责业务外,还需掌握2-3项关联技能,设备操作员要掌握两种以上大机设备操作,行政文员需掌握开标流程,这种“复合型人才”培养模式已覆盖半数以上岗位。
面对一线工人技能较为单一的问题,顺达港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,确保工人技能和薪资水平得到提升。“现在企业鼓励我们一线职工考证学习,帮助我们实现自身技能的多向拓展,我们拿到职称后,重新计算岗位资质技能,经核定后的资质技能工资上涨约10%至15%。”一位职工说。
生产创效:全链条管控培育效益增长点
在生产端,一线班组实施“精益生产”革命,通过一系列工艺优化,货物转倒效率提升明显。一是针对粮食装卸易扬尘、怕损耗的问题,一线班组集思广益,对中继漏斗角度及尺寸调整,头部落料点进行调整,工艺技改后,卸车效率提升33%,大大减少车辆、船舶在港时间。二是针对煤炭等散货吊机卸船作业长期存在货物落地二次搬运问题,通过装车漏斗实现卸船与装车无缝对接,将散货卸船装车效率从原来铲车装车5-6分钟减少至现在的3-4分钟,装车效率提升40%,显著降低货物损耗率和减少货物污染风险。
降本增效和开源增收方面更是亮点频现:利用废料制作了装船机中转站和30吨固定式起重机立柱防撞装置、电动车棚、加水门架等,共节省约1万元;严格落实散货船舶不使用外委清舱人员进行清舱,共节省清舱费用约1.9万元;通过技术改造,将废旧固定资产40尺集装箱吊具,技改打造出适配龙门吊的钢板吊具横梁,节省吊具购买费用约10万元……
在改革攻坚的道路上,顺达港用数据书写答卷:人工成本占比下降8.9个百分点,管理费用压减11.6个百分点,这些数字背后,是顺达港员工与企业共克时艰的决心,更是改革释放的强大内生动力。站在新起点,顺达港将改革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,向着“扭亏为盈”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,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国企改革的使命担当。
文/图丨孙兆恒(顺达港)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