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
企业动态

企业动态

融汇四海 能济天下

“声动能源”优秀思政课讲稿选登⑨

2025-05-22 责任编辑:管理员

编者按

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,擦亮济宁能源集团“和美”思政品牌和“声动能源”宣讲品牌,深化“双题同解 事理皆明”思政工作体系,自2025年4月以来,济宁能源集团开展“声动能源”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活动,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、深入职工群众,讲形势、讲任务、讲目标、讲责任、讲措施、讲效益,为广大职工带来一场思想盛宴,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,凝聚了攻坚克难正能量,为集团公司决胜千亿提供了坚定的思想保障、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。现选登部分优秀思政课讲稿,以飨读者。

当我们的保安兄弟深夜巡检时,可曾想到——他们守护的这栋大楼,在刚刚过去的几小时前签下了数亿元的贸易订单,每盏灯都在照亮着“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”的蓝图;当我们的会服人员在布置招商会场时,是否意识到——她们摆正的每个茶杯和精准控制的座签间距离,都在为“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”的战略合作项目搭建信任的桥梁;当我们的食堂师傅在锅灶前烹煮菜肴时,可否知道——他调制的家乡味道,将会转化为矿工兄弟们井下掘进300米的安全能量;当我们的超市服务员在整理商品时,是否发现——她上新的每包“融兴优选”大米,都链接着集团15000名职工家庭对质优价廉生活用品的需求。

“大鹏之动,非一羽之轻也;骐骥之速,非一足之力也。” 每个岗位都是宝贵的支点,每次服务都在撬动千亿未来!今天,就让我们用舌尖上的担当守护产业根基,用方寸间的匠心铸就营商高地,用细节里的乾坤撬动战略机遇,用服务力量托举起千亿梦想!

一、讲形势:胸怀大局观天下——于精准研判中坚定必胜信念

(一)观世界变局:风暴眼中的“危”与“机” 

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,全球经济复苏动能持续衰减,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,发达国家通胀率居高不下,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攀升,关税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博弈,更是一场裹挟着战略遏制、政治操弄及地缘争夺的战争。供应链“去风险化” 愈演愈烈,贸易保护主义正以更隐蔽的方式重塑全球经济版图。但正如毛主席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中所言:“越是黑暗的时刻,越要看到火星的力量。”当西方企业在“去全球化”中迷茫时,集团公司“一体两翼、双轮驱动+园区经济”战略,恰如一艘万吨巨轮,沿着京杭运河黄金水道,将“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”的蓝图,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,并写入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。

(二)看中国速度:韧性背后的“势”与“能” 

中国经济的韧性,是企业发展的底气所在。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.4%,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“三驾马车”之一持续发力;山东省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战略纵深推进;济宁作为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关键节点,正依托山东省政府印发的《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》,全力推进 “一个万亿、五个倍增”目标(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,实现工业经济总量、规上工业企业数量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、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倍增)。这是一个“服务创造价值”的时代:智慧物业对接“智慧城市”,团餐服务链接“乡村振兴”,商超供应链延伸至“社区食堂”,不动产管理融入“城市更新”。融兴商业四大业态,不是孤立的服务单元,而是嵌入国家战略的“毛细血管”——当食堂采购的“融兴优选”大米来自集团帮扶的乡村振兴基地,同步链接“济宁礼飨”市域品牌,当酒店接待的客商成为运河经济带的参与者,我们正在用服务编织“国之大者”与“企业小为”的共生网络。

(三)抓济宁机遇,区位优势下的“试”与“行”

从区位优势发展坐标系看,济宁市正以《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》为“导航图”,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:作为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“中间枢纽”,济宁被赋予“先行先试对接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”的信任与支持,重点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共建、科技成果转化及内河航运升级。随着梁山港、龙拱港等基础设施完善,2025-2027 年将迎来经济新增长极,这个三年行动方案也刚好和济宁“一个万亿,五个倍增”的计划完全贴合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济宁正以“好品山东”为引领,全力打造“济宁礼飨”市域品牌——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(如金乡大蒜、微山湖渔产品、鱼台大米等),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体系,推动区域优质农产品向标准化、品牌化升级。这不仅是济宁农业突围的关键抓手,更与我们供应链体系形成战略共振:当“融兴优选”对接“济宁礼飨”,既是服务职工民生的暖心工程,更是嵌入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。

(四)瞄集团航向:千亿蓝图中的“责”与“任” 

“12326”产业矩阵到六大百亿园区,集团的千亿目标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有着清晰“施工图”的系统工程。如果把集团比作一棵参天大树,煤电板块是根系,作为集团发展的压舱石,筑牢生存发展的根基;港航物流是主干,贯通南北经脉,串起“北方内河航运中心”的战略布局;物贸产业是枝干,开枝散叶,延伸全球网络,以贸易引领激活资源流动;融兴商业作为服务业就是叶脉,承担着“光合作用”的重任,为大树输送养分、拓展空间。在千亿征程中,没有“边缘岗位”,只有“边缘心态”;没有“平凡工作”,只有“平凡认知”。在前进的征程中,我们既要抬头看“千亿梦”,更要低头耕“责任田”。

(五)察行业变局:转型阵痛中的“破”与“立” 

服务业的变革,如同凤凰涅槃。头部企业下沉、互联网平台跨界,需求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等让传统服务行业面临“前有猛虎、后有追兵”的困境:物业行业“微利倒逼”,酒店餐饮在成本与体验的夹缝中挣扎,商超零售业面临电商冲击与消费分级的双重挑战。但危机背后,是“服务升级”的历史机遇:智能巡检清洁设备快速提升工作效率,“数字食堂”实现食材溯源全链条可视化,酒店客房嵌入商超“即时零售”二维码,物业客户享受餐饮定制化服务,四大业态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生态协同”。 

(六)乘政策东风,消费创新中的“需”与“求”

今年以来,一系列围绕“商品消费、服务消费、新型消费、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、新场景、新模式”的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这些政策不仅关乎国计民生,更为我们物业、餐饮、超市等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
物业方面,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构建“物业服务 + 生活服务” 生态体系,打造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;餐饮方面,支持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建设,培育发展首发经济,推动餐饮消费升级;超市方面,引导大型超市、连锁生鲜超市探索发展即时零售新模式,支持直播电商、内容电商、社交电商、循环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壮大。

这些政策的落地,既是对消费市场的深度激活,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呼唤。我们要以政策为引领,以服务为核心,将“物业便民、餐饮惠民、超市利民”的理念融入每一个业务细节,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,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
二、讲发展:凝心躬行悟新篇——从服务实践中解码成长逻辑 

(一)标准化的启示:细节主义背后的“匠心哲学” 

我们用653项标准校准服务刻度,用287项流程编织品质网络。但标准化的终极意义,从来不是用规则禁锢创新,而是为创新搭建“脚手架”。就像围棋有19×19的棋盘规则,却能衍生出千万种变局——食堂的糖醋排骨标准,看似限定了油温、时间和配比,实则为“让矿工吃得更好”的初心提供了技术支撑;当保安巡逻动线误差不超过50厘米,本质是用精确的行动守护安全的边界;当会议座签间距精确到0.5厘米,实则是以物理的尺度丈量尊重的维度。真正的标准化,是将抽象的服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南,让每个岗位都能在“有边界的自由”中创造价值。就像铁轨限定了列车的轨迹,却让千万人抵达远方——我们制定的不是束缚手脚的框架,而是通向卓越的阶梯。 

(二)民生化的觉醒:供应链里的“温度经济学”

集采集配中心打通“田间地头—职工餐桌”链路,表面是供应链的效率革命,实则是对“企业服务者”角色的深刻认知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曾为了降低1%的物流损耗反复推演路线,曾为了采购最质优价廉的蔬菜走遍省内外20多个种植基地。更积极对接融入“好品山东”“济宁礼飨” 品牌建设,将济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纳入供应链体系,推动优质农产品从产地直达职工餐桌和消费市场。同步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,也是为了让职工家庭的餐桌上多一份安心。我们推出“夜班暖心粥”“职工生日面”,正是工业文明与人文关怀最温情的对话。真正让我触动的,还是一位矿工家属的留言:“孩子说学校的午餐没有爸爸从食堂带回来的香。”这让我明白:民生服务不是成本项,而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情感纽带。最好的服务,是让商业行为充满人情味。在效率至上的商业世界里,我们为何坚持做“慢功夫”?因为真正的企业价值,不是冰冷的财务报表,而是职工眼中的信任与期待。当我们把供应链的效率转化为职工的获得感,就完成了从“商业服务”到“价值共生”的升华。

(三)现代化的反思:科技浪潮中的“人本坚守”

致远教育综合楼改造的智能系统集成多项功能,包括人脸识别、全息投影会议、智能灯光温控等,让会议筹备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,安居煤矿闲置仓库崛起“融兴大集”,用大数据精准锁定职工生活需求;世纪东方饭店将传统文化与数字营销结合,打造出现象级的“君子文化宴”直播 IP。这些现代化创新的背后藏着一个关键命题:技术的核心在哪里?我们曾收到保洁员的手写建议:“标准化体系光有字和图,不方便学咋办?”这个诉求让我们反思: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不能以“淘汰人”为代价,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拥抱未来,技术才有了灵魂。我们将服务标准操作流程拆分为多个服务动作,并制作成小视频,让员工看得懂学得会;在数字食堂终端机增加手写输入功能,在智能巡检机器人中植入语音交互模块。这些不是对科技的妥协,而是对人的终极尊重。现代化的最高境界,是让科技隐于幕后,让服务显于台前。当我们用技术解放人力而非替代人力,当员工从“操作设备”变为“创造价值”,科技就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延伸服务温度的翅膀。 

(四)协同化的蜕变:从“业态孤岛”到“生态雨林”

同行共生、异业联盟、多业态大会员体系等,本质都是对“商业生态”的实践探索。跨业态消费占比提升数据背后,是用户对“一站式价值体验”的本能追求。就像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物种,企业生态里也不应有割裂的业态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业态的强大,而是生态系统的韧性。当四大业态从“各算各的账”转向“共织一张网”,我们就构建了抵御风险的“热带雨林”——这里有乔木的挺拔(核心业态),有灌木的丰茂(创新业务),更有土壤的滋养(企业文化),最终形成自我循环、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。 

(五)地域化的融合:供应链与区域品牌的共生逻辑

在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中,我们深刻认识到:供应链不仅是物流通道,更是区域价值的传递链。“做强济宁礼飨市域品牌、建设优质产品供应基地”的战略部署,为我们的供应链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:

源头直采赋能产业升级:深度对接济宁 20 余个特色农产品基地,将金乡大蒜、微山湖藕等地理标志产品纳入集采集配体系,通过标准化品控与冷链物流,提升产品附加值,“融兴优选”融入“济宁礼飨”的大品牌矩阵。

场景融合激活品牌价值:在职工食堂推出“济宁农产品主题餐”,在商超设立“济宁礼飨专柜”,以消费场景为纽带,让职工成为区域品牌的“体验官”与“传播者”,实现“服务职工”与“服务地方”的双向赋能。

数字赋能拓展市场半径:依托集团“融兴优选”电商平台,搭建“济宁农产品线上专区”,通过直播带货、社区团购等模式,推动济宁农产品从区域走向全国,让供应链成为连接“产地田埂”与“消费餐桌”的数字桥梁。

这种“供应链 + 区域品牌”的协同模式,本质是将企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血脉——当我们为“济宁礼飨”打通流通渠道时,既是在践行“服务创造价值”的理念,更是在书写“企业与城市共生共长”的时代答卷。

三、讲感恩:饮水思源念初心——在共生共长中抵达远大前程

(一)企业与员工:互为星辰的璀璨

离开企业,我们或许能生存,但没有企业,我们失去的将是实现价值的舞台。在集团“创千亿”的征程中,我们不是被动的乘客,而是主动的划桨人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,集团不仅是我们安身立命的“避风港”,更是托举人生价值的“青云梯”。疫情三年,当许多企业裁员降薪时,集团千方百计保障工资发放;市场寒冬中,当行业收缩防线时,集团毅然锚定千亿目标,为我们守住岗位、开辟战场。这份担当,让我们在行业寒潮中守住了“家”的温度。

企业与员工的缘分,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叙事。当我们把青春献给深夜的巡检、凌晨的灶台、会议的筹备,企业也在时光里为我们搭建着成长的阶梯。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工装时的自豪感吗?还记得项目成功时团队拥抱的温度吗?那些加班到凌晨的星光,那些攻克难题后的笑容,那些师徒带教时的耳提面命,早已织成我们与企业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。我们深知,员工不是企业的“人力成本”,而是“人力资本”,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。正如入职20年的电工师傅所说:“我见证了仓库变成智慧园区,也看着自己的孩子从职工子弟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,这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个家庭的成长故事。”个人努力,企业就有希望;企业兴旺,个人才有诗和远方。

(二)个体与时代:在大历史中定位小角色

当保安师傅累计巡检12万公里,当会服人员完成236场零失误接待,他们的日常工作早已超越岗位范畴,成为时代叙事的一部分。集团的千亿目标,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英雄主义,而是千万个“小人物”的史诗——每个凌晨三点的灶台烟火,每个深夜巡检的灯光,每个会议现场的座签,都是千亿大厦的一块砖、一片瓦。我们有幸身处集团“创千亿”的历史进程中,这不仅是职业选择,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。当个人奋斗与企业愿景同频共振,当日常工作与国家战略深度咬合,我们的生命就获得了超越个体的意义——这是感恩的最高境界,也是奋斗的终极动力。 

(三)现在与未来:以今日之光点燃明日之星

站在千亿征程的关键节点,我们当以“历史思维”看待当下:今日的标准化建设,是为了明天的行业标杆;今日的智慧化探索,是为了明天的生态优势;今日的民生服务,是为了明天的品牌温度。我们今日的每个行动,都在为未来埋下伏笔。感恩不是静态的情感表达,而是动态的价值创造。对企业最好的感恩,是把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;对时代最好的回应,是用今日奋斗书写明日答卷。当我们把“感恩之心”转化为“奋进之力”,就能在千亿梦想的征途上,留下属于这代人的精神坐标。 

请记住:你站立的地方,就是济宁能源;你的担当,就是济宁能源的脊梁;你有信仰,济宁能源就有力量。

文丨朱亚梅

咨询留言
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