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以强抓企业“三类人”(技术员、安监员、班组长的简称)素质提升作为打通现场精益化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一招。阳城二号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从“技术员在井下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不敢决策、规程措施与现场操作‘两张皮’”着手,针对技术员群体中存在的“不愿学”“学用脱节”等问题,提出了“常态化实训+白描写实”方案,以实战化培训促进“三类人”技能提升,锻造技术尖兵。
白描写实,让规程措施精准落地
规程措施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石。为增强作业规程的科学性、可操作性,该矿推出“全要素白描写实”机制,生产技术科技术管理人员及工区技术员跟靠现场,手写记录流程、标准、风险等六类信息,“干一步写一步,写一步验一步”。
8301工作面过断层施工中,技术团队实时记录“断层落差、走向、倾向、倾角、煤层厚度及能量事件”等项技术参数,升井后与规程措施比对,发现“巷道过断层变坡位置不合理、断层面位置加强支护参数不具体”等两项问题并修订。“以前编规程套模板,现在得盯着现场写。”生产技术科李述凯通过白描,推动措施新增“预计断层走向与巷道夹角,需掘进至导线点前55米左右穿过断层”;地测科刘冬则发现“断层预测内容不详细”,促使措施补充“断层探测三视图”。这项机制推行后,规程修订周期缩短20%,指导性提升30%,实现“纸上标准”与“现场实际”无缝衔接。
现场教学,让技能培训扎根井下
“腰线倾角必须精准控制在标准范围,每延伸一次都要复校,这直接关系到掘进方向的准确性!”该矿生产技术科崔维富正在十采区轨道下山迎头,手持仪器现场授课。据了解,该矿各生产职能科室技术管理人员下井必带教学任务,每月至少授课3次,每次讲透1个核心知识点,但“不固定时间、课题、人员”,随问随答,大幅提高了针对性和时效性。
“传统培训对着图纸讲,到井下还是两眼一抹黑。”崔维富直指痛点,牵头将课堂设到生产头面、设备机房。在6302综放工作面,团队以“液压支架推移同步性调整”拆解操作要点、围绕“岩浆岩侵蚀构造辨识”开展实景教学;在八采区,围绕“断层判定四要素”“激光快速标校方法”“腰线精准延伸”等等开展实景教学。截至目前,三季度已开展“顶板淋水分析”“断层研判”“验收技巧”等教学198场次,覆盖62名技术人员、施工人员及验收人员,现场解决问题46项。
掘进一区技术员张文乐的工作日志,记满现场教学传授的“干货”。这种“教学-记录-应用”闭环,让技术员处理问题平均时间缩短30%,现场变化应急处理技术指导效率提升显著。
双轮驱动,让技术人才快速成长
“‘现场写实’这个办法看似增加了工作量,其实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。”通防专业的新分大学生张汉文在井下实践中体会深刻。他跟随“一线跟班实践”期间,通过白描记录掌握了“验收迎头三校法”。技术人员的成长得益于该矿构建的“教学-写实-考核”三位一体培养体系,将现场教学成效与白描质量纳入技术员月度考核,通过开展“为现场‘画像’”、“内业与现场‘双对照’”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技术团队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热情。
在集团公司规程措施编写比赛中,阳城二号井技术团队凭借“白描优化版”过断层施工方案斩获团体冠军,其中3项个人成果获评“优秀规程措施”。“这是对我们‘现场出真知’理念的最好印证。”生产技术科科长李述凯表示,下一步将推动白描写实与智能培训平台结合,开发“写实案例数据库”,让技术经验可复制、能传承。
从井下教学的生动场景到案头写实的细致笔触,阳城二号井的这个“金点子”正持续释放能量。随着“井下实践课堂”常态化和“白描写实”标准化,一支“懂现场、精规程、善攻坚”的技术队伍日益壮大,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技术动能。正如该矿总工程师赵南南所言:“把技术培训做在实处,把规程措施写在现场,就是我们最大的技术保安底气。”
文/图丨任德宁(阳城二号井)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