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分,男,1987年生人,2009年参加工作,现任太平港生产机电技术部乙区队铲车班操作员,该同志长期从事港口煤炭装卸工作。
20%效率跃升背后的“三查三稳”炼成记
2022年深冬的凌晨,太平港煤堆区笼罩在薄雾中,葛分蹲在铲车旁,鼻尖冻得通红,手里的笔记本画满了铲斗角度与煤堆坡度的几何示意图。这是他第17次记录重心偏移问题——当铲车满载煤炭爬坡时,货物滑动导致的能耗浪费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。
“师傅,您说铲斗角度是不是和煤的湿度有关?”他拽着老师傅的袖口,眼里闪着求知的光。此后三个月,他把工余时间都泡在操作模拟区,用废木料搭建微型煤堆,反复调整铲斗角度,笔记本写满了“湿度80%时角度需增加5°”“斜坡角度15°时行进速度需降至10km/h”等密密麻麻的数据。
终于,“三查三稳”操作法在2023年春天诞生了。当他驾驶铲车完成第1000次试验时,仪表盘上的油耗数据让同事们震惊——能源消耗降低了12%!如今,这套写满237次修改痕迹的操作法被挂在铲车驾驶室,全港铲车都装上了他设计的角度校准仪。
500次安全喊话守住的“零事故”防线
“安全帽带要扣紧!倒车请注意盲区!”2025年第一季度的每个清晨,葛分的扩音器声都会准时在作业区响起。作为最早发现外协车辆安全管理漏洞的人,他自制了“安全确认”,上面贴着23张违规行为的现场照片——有未系安全带的司机,有灯光损坏的卡车,还有差点撞上作业人员的倒车瞬间。
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2月14日夜班。当第327次安全确认时,他突然挥手叫停一辆正在倒车的卡车:“等一下!你的反光条磨损得看不清了!”司机刚下车,就见葛分已经从工具包掏出荧光漆,蹲在车轮旁仔细涂抹。那个夜晚,他在零下5℃的寒风中坚守了4个小时,直到56辆外协车辆全部通过安全检查。
如今,作业区的反光警示墩增至35个,夜间照明增加了9盏LED灯,这些都来自他的“安全锦囊”。在他的工作日志里,记录着500次安全告知的详细时间、对象和内容,最显眼的是那句用红笔写的批注:“第23次纠正违规时,司机后来主动给我送了热茶水,这比什么都暖。”
6000吨转运量下的“凌晨五点坚守”
2024年7月的一个暴雨夜,太平港接到紧急转运任务,6000吨煤炭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装卸。凌晨三点的调度室里,葛分的声音盖过了雨声:“把核心作业区交给我!”当同事们四点半赶到时,只见他已经冒雨检查完3台铲车的液压系统,裤腿沾满泥浆,手里的点检表写满了“制动正常”“滤芯清洁”等12项确认项。
正午时分,气温飙升至38℃,铲车驾驶室像蒸笼一样。葛分每隔15分钟就用毛巾擦把汗,却舍不得多休息一分钟。当最后一铲煤准确倒入指定货堆时,电子秤显示完成量突破7000吨——比原计划超出16.7%。而他的工作还没结束,又带着班组清理了3吨散落煤渣,这些煤渣后来被重新利用,相当于节约了200公斤标准煤。
在他的工作服口袋里,常年装着一个磨损的小本子,首页记着:“师傅说‘煤炭不落地,就是最大的节约’。”
67项隐患排查带出的“星火班组”
2025年3月的技能培训会上,葛分举着一台漏油的液压管教具,对新员工说:“你们看这油渍,像不像地图上的河流?顺着‘河流’找,就能发现上游的隐患。”这是他第47次担任主讲人,培训手册已经更新到第8版,里面夹着32张新员工的学习笔记。
在他的带动下,班组自主排查隐患数量从每月12项跃升至67项,每个成员都养成了“作业前查三遍,作业中想三遍”的习惯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班组连续三年自发组织“暖夕行动”,为敬老院维修了47台家电。同事们都说:“跟着葛师傅,不仅能学技术,更能学做人。”
在太平港的荣誉墙上,葛分的照片旁有这样一段评语:“在铲车平凡岗位里画出了节约的抛物线——效率在上升,能耗在下降,不变的是对岗位的热爱与坚守。”这个从平凡岗位走出的节约标兵,正用一个个具体的数据、一次次执着的坚守,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。
文/图丨马晓伟 周帅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