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,擦亮济宁能源集团“和美”思政品牌和“声动能源”宣讲品牌,深化“双题同解 事理皆明”思政工作体系,自2025年4月以来,济宁能源集团开展“声动能源”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活动,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、深入职工群众,讲形势、讲任务、讲目标、讲责任、讲措施、讲效益,为广大职工带来一场思想盛宴,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,凝聚了攻坚克难正能量,为集团公司决胜千亿提供了坚定的思想保障、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。现选登部分优秀思政课讲稿,以飨读者。
2025年,集团公司迎来了“决胜千亿”的关键历史节点。集团一步步发展壮大,留下了一段段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,凝聚了一代代人的精神,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战斗勇毅前行,“只要精神不灭,战斗就永不终章”,煤炭寒冬再次来袭,我们应认清形势、把握机遇、凝心聚力、共克时艰、再创奇迹。
一、直面挑战,在变局中寻机遇
(一)国际局势:波谲云诡的能源挑战
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不振,地缘政治冲突频发,逆全球化思潮涌动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供应链加速重构,对我国能源行业形成多重冲击。煤炭作为传统能源,面临国际价格波动、绿色转型压力等挑战,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需直面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考验。
(二)国内态势:转型发展的时代命题
国内经济在结构性调整中回升向好,但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压力犹存。煤炭行业虽因能源安全战略地位提升而根基稳固,却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与价格波动风险。企业需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,紧扣“双碳”目标探索绿色转型路径,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开拓中寻求动态平衡,破解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协同命题。
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我们每一位济宁能源人应坚决团结在集团公司党委周围,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,“人心齐泰山移”,我们定能实现奋斗目标。
二、奋斗历程,五次创业铸就千亿基业
(一)落陵煤矿的拓荒岁月(1970年代)
时光因磨炼而精彩,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,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永远铭记。
1970年代,落陵煤矿在“三无”困境中起步——无资金,搭帐篷、住民房;无技术,靠唐村煤矿老工人指导;无设备,使用淘汰旧机器。90公分薄煤层的工作面,职工跪着支木柱、坐着攉煤,每月工资仅38.5元,28斤粮票不足果腹,冬季睡稻草铺、夏季忍蚊虫咬,却以“干不完不升井”的信念投身建设。
木质井架改造成为关键挑战。时任党委书记安玉春带领职工自力更生:没图纸就手绘,派技术人员到机械厂学习,在大棚里切、割、焊、磨,3个月造出数十吨钢铁井架,成本仅几万元,较外购节省超百万。安装时,副矿长刘大祥现场指挥,用绞车和土设备精准立架,精度超越专业团队。两座井架节省200多万元,四大系统改造更省下巨额资金,成为“自力更生”精神的鲜活见证。
(二)运河煤矿的“小马拉大车”(1990-2000年代)
运河煤矿的建设是济宁能源首次跨越式发展。面对资金短缺与技术瓶颈,企业以“小马拉大车”的魄力推进基建:优化设计方案、引入先进设备、创新管理模式,克服地质复杂难题,实现矿井按期投产。其成功经验为后续多矿开发奠定基础,标志着从单一煤矿向区域能源企业的转型。
(三)多矿联动的规模跨越(2000-2010年代)
济宁能源抓住煤炭行业黄金期,启动多矿建设战略:
阳城煤电:作为“十一五”循环经济试点,形成“煤-电-建材”产业链,2021年营收17.65亿元,职工2300余人,成为循环经济标杆。
霄云煤矿:华东稀缺炼焦煤基地,地质储量超亿吨,设计产能90万吨/年,配套选煤厂,填补区域高端煤种缺口。
此外,花园煤矿等项目相继落地,企业规模快速扩张,初步形成以煤电为核心的产业格局。
(四)港航经济的时代突破(2012-2022年)
2019年,济宁能源营收首破百亿;2020年,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成立,开启“以煤为基、以港兴产”新征程。2021年,梁山港通航,联通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,形成“北煤南运”T型通道,年吞吐能力4270万吨,集装箱20万标箱,构建起“港口运营-船舶制造-大宗商品贸易”全产业链。
港航经济成为增长极:钢材加工、粮食加工等产业园崛起,“港产城融合”格局初现,助力济宁向“北方内河航运中心”迈进。至2022年,集团营收达576亿元,利税60亿元,较2020年翻番,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。
(五)千亿目标的战略启航(2023-2035年)
当前,济宁能源正以“双轮驱动”布局未来:
能源根基:推进阳城、金桥技改,2025年前新增两对矿井,煤炭产能稳定在1200万吨,巩固“压舱石”地位。
转型突破:聚焦港航物流与高端制造,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2023年试航,高端阀体产业园加速建设,海纳科技登陆新三板,构建“煤电+港航+制造”多元产业体系。
战略目标清晰:2025年营收破千亿,进入中国500强前300名;2035年营收破2000亿,跻身世界500强,成为“国内一流综合能源集团与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”。
三、文化铸魂,从“矿山精神”到“能济天下”
(一)精神谱系:一脉相承的奋斗基因
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致远”的企业精神,贯穿五次创业始终:
落陵时期的“自力更生”,奠定奋斗底色;港航转型中的“创新求变”,注入时代内涵;社会责任上的“厚德致远”,体现国企担当——十年新增就业7000余人,累计纳税超200亿元,捐款超亿元,获“山东省文明单位”等称号。
(二)文化体系:赋能发展的价值引领
核心价值观“为社会作贡献,为企业求发展,为职工谋幸福”回答了发展初心;使命“融汇四海,能济天下”彰显格局:既稳固煤电“压舱石”,又沿运河、长江布局大宗商品贸易,推动产业变革。愿景“国内一流综合能源集团”明确路径:以煤电为基,以港航物流为翼,向绿色化、智能化、国际化迈进。
(三)民生实践:发展成果的共享理念
企业将文化力转化为民生福祉:推行“四六制”作业减轻劳动强度,矿井全部一级标准化改善安全环境,实施“七险二金”提升保障水平,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消灭“井下黑脸”。职工从“草棚岁月”的艰苦奋斗,到共享千亿集团的发展红利,凝聚力与归属感不断增强。
四、展望未来,在传承中续写新篇
从21万吨小矿到营收超900亿的大型集团,济宁能源的历程是一部中国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缩影。其成功密码在于:以“企业精神”应对时代变革,以“文化铸魂”凝聚发展合力,以“创新转型”突破资源桎梏。
站在“决胜千亿”新起点,济宁能源正以“发展有我、奋斗忘我、追求无我”的状态,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城市转型中勇担使命。未来,这支传承着“落陵精神”的能源劲旅,将继续在“融汇四海”的征程中劈波斩浪,为“能济天下”的愿景奋楫前行,书写更多“从不可能到可能”的奋斗传奇。
济宁能源的故事,是一曲艰苦奋斗的赞歌,一场创新转型的探索,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见证。我们在时代变局中,唯有坚守初心、勇毅前行,方能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,让奋斗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最强底色。
精神永恒,奋斗不息,凝心聚力,决胜千亿。
文丨黄跃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